2014年1月14日星期二

畫意贛東 – 目錄

江西省簡稱「贛」,就在廣東省的北面,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的南岸,是中部地區及長江中游水陸交通樞紐。不過江西的東部發展相對地落後,仍保存著較濃厚的鄉土味道,這裡既有富歷史文化氣息的婺源古村群落,也有山水奇秀的三清山,只是鄰近的廬山、福建武夷山、以及安徽黃山和徽州文化,名氣也實在是太大了,三面夾攻之下,一直被遊人忽略了。

三清山風景區在成了中國第七個世界自然遺產後,聲名大噪,在宣佈申請的初期,已帶來了人流,也帶旺了鄰近的婺源,於是,村落的路口架起了售票站,古宅的白牆上掛上了一塊塊突兀的大小招牌,山上的小旅社,也得讓路給房價每晚五百大元、有桑拿浴室有卡拉OK的星級酒店。當古樸恬靜的風貌不再、當老房子因為要興建「民俗村」、「購物一條街」這類偽風情假古蹟而被一一拆掉後、當一切變成過份的商業化觀光化時,我也沒有來的理由了。

2008年,趁著這份古樸與恬靜還沒有完全消失之前,在一個寒風冷雨的聖誕節假期,我到訪了贛東這片逐漸變得俗艷的山水畫卷。


        (一) – 變色中的畫卷
        (二) – 梯雲破霧
        (三) – 南清石秀
        (四) – 神女舞蛇
        (五) – 日沉西海
        (六) – 壽山雲起
        (七) – 煙雨婺源
        (八) – 水墨江南
        (九) – 古村茶韻
        (十) – 茶鄉祿第
       (十一) – 近水人家
       (十二) – 冷雨歸程
  
  







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徜徉於廣西邊陲的山水之間 - 目錄

從前提起到廣西旅行,一般人會想起桂林和陽朔的山水、又或者是龍脊的梯田,其實廣西境內一半以上的面積,都屬於喀斯特(Karst)地形,造就了省內眾多壯麗的奇山異水。喀斯特地形的獨特景觀,是廣西寶貴的旅遊資源,只是灕江流域的桂林、陽朔等地開發的歷史比較悠久,加上地利,所以更為人熟悉,而中越在早年有一段時期兩國反目,關係緊張,在邊境地方不時有衝突,於是邊陲一帶的青山秀水,便少人問津。

桂林、陽朔等地的盛名,令一切都變得過份商業化和旅遊化,不再是一個放鬆自己和欣賞自然風光的旅行目的地;反觀近十多年才開發旅遊的中越邊境地區,交通已趨完善,2007年的重陽節,那時候遊客數目尚算少,廣西邊陲德天大瀑布和通靈大峽谷,便成了三天三夜短線遊的目的地。

     .(1)  喀斯特之旅      
(2)  午夜快車    
(3)  邊鎮情濃     
(4)  德天瀑韻 

    .(5) 明仕田園
(6) 通靈峽幽
(7) 天坑潛龍
(8) 繡球之鄉
(9) 縣城之夜











京城岔路 – 目錄

已經多次到訪北京,京城中一般熱門旅遊點,去過的卻不算太多。參觀皇宮博物館與名山大川之餘,總愛岔出去看看那些只有當地人留連的橫街小巷,岔出去光顧一些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地道食店,岔出去探索一些甚至連當地人也不太熟悉的山川美景。 

其實我的偏好,也不算是小眾,朋友之中,不少也是喜歡這類「非主流」的旅程。曾讀過一本關於到日本京都自助旅行的書,一看到書的名字 -「京都岔路」,已經會心的笑了起來。岔路,就是離開了主要的大路,不一定離開大路很遠,卻少一點遊人摩肩接踵的擠擁,也少一點過度開發、千篇一律的觀光味;也許有一點風險,卻有獨特的風景。對,我喜愛的,就是「岔路」的旅行。

     .(1)  岔路旅行      
(2)  不是「全聚德」的烤鴨    
(3)  什剎海的午後與黃昏     
(4)  荒牆野路話滄桑 

    .(5) 望樓輕歎北京結
(6) 
七九八的岔路
(7) 
京城川味










2009年8月7日星期五

京城岔路(七) - 京城川味


在京郊懷柔爬完了箭扣長城,回到東直門車站,一下車便向「簋街」跑過來了。朋友傑克帶我們到箭扣長城玩了一天,不過他的爸媽也在同一個週未從香港來到北京探望他,所以他不陪我們吃晚飯了,中途便下車去會合家人。簋街是北京最有名、規模最大的一條飲食街,路面寬廣,路的一端有一座高近4公尺的巨型「簋」的雕塑,一定不會認錯。簋是商周至春秋中常見的一種青銅盛食器,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黍稷等飯食,簋的形制很多,早期的簋器形體厚重,多为圓形,立於簋街的雕塑,仿製的是在房山琉璃河出土的「伯簋」。廣東人就喜歡用「九大簋」來形容極為豐盛的一餐,不明白簋是何物者,會聽得一頭霧水。

簋街其實是東直門一條餐飲店舖集中的街道的別稱,東起東直門立交橋西邊,西至交道口東大街東邊,全長約1.4公里,以街的長度,現時見到的食店數目和種類,其實不算太多。簋街原本有一個不太好聽的名字 -「鬼街」,據一些東直門老居民的憶述,鬼街的名字源自「鬼市」。清朝年間,京城的各個城門都有特定用途,專門用來運送木材進城和運送死人往城外的,是東直門。東直門大街上有不少棺材舖,城外就是一望無際的墳場,加上城門内最初自然形成的早市,以販賣雜貨蔬果為主,下半夜開市,黎明即散,攤檔都以煤油燈照明,滿街的燈影憧憧,因而被稱為「鬼市」,東直門大街,就稱為「鬼街」。後來東直門内大街逐漸成食店聚集地,而且很多都營業至凌晨三、四點,甚至通宵,成為了出租汽車司機和城中「夜鬼一族」的宵夜和早飯勝地,越夜越旺,「鬼街」之名,繼續流傳。

鬼街的真正興盛,始自多年前川渝麻辣口味傳入京城之時,這種口味迅速贏得北京人的喜愛,在極盛時期,沿街有數百家餐廳聚集,曾是京城眾多「麻辣小龍蝦」愛好者的朝聖地。不過鬼街的鬼字,始終不吉利,有人想到古代的青銅食器「簋」,名字與「鬼」同音,而且也與飲食有關,於是「鬼街」便被雅化成「簋街」。不過在2002年,政府對簋街進行改造,拆遷之後,只剩下少於一百家餐館,不少人氣旺的小店都遷走了,取而代之的,是門面稍顯華麗的餐館。現在的簋街,格調提高了,滿街的霓虹燈閃爍,但其實已不復當年的繁盛。一些特色地區的自然形成,自有它的歷史條件,不少的城市管理當局,為了管理的方便和效率,都喜歡對一些傳統的特色地區,用行政手段來「改造」,有的很成功,但更多的是破壞了這些地區的原有特色,令其變得不倫不類,淪為管理當局心目中的「樣板」街,更有甚者,索性把整個社區連根拔掉,變成另一座千篇一律的商業購物中心。現在的簋街仍是城中有名的飲食中心,也吸引了更多的遊客,不過就肯定不再是從前那草根、地道的鬼街了。


我們比較有興趣的,其實是一些地道的食店,不過沒有了傑克這位熟悉京城的「半個北京人」帶路,為「安全」計,還是去了簋街,安全者,當然並非指有什麼治安問題,而是遊客區的餐館,口味和衛生方面,一般較為可以接受。現時的簋街菜館,仍是以川渝麻辣風味為主流,基本上都是提供麻辣小龍蝦、水煮魚、饞嘴蛙、羊蝎子等的菜式,看到夾在中間的俄羅斯菜館,反而有點怪怪的。細心留意一下,原來號稱有百家餐館的簋街中,不少都是同一招牌的,很多餐館,在簋街都最少有兩家以上的分店,而且分店之間都距離得很近,這使我想起香港某連鎖便利店,在短短一條街就有五、六間分店的有趣現象。我們先從街頭到街尾走了一遍,因為傑克曾介紹過川味的烤魚,我們最後選擇了一家門面比較樸素、店內座無虛席的「蜀國烤魚」。


我是不大吃辣的,卻在如此熱天、烈日當空下爬了一天的長城後,還要來吃川味的烤魚,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不過同行朋友想吃點辣的,而且天氣熱胃口不好,吃點辣的開開胃,也是好主意,所以便捨命陪君子。店面不大,大眾化食店的裝修,人很多,空間比較小,一排排的長桌,鄰桌的食客基本上是背靠背坐的,菜的款式也不多,可算是「專門做烤魚」的。本來想先來一瓶冰凍啤酒解解暑,不過原來餐廳是不買酒的,只好要了瓶汽水,反正甜甜的汽水也可以解辣。

據說说蜀國烤魚的做法,是千多年前三國時代諸葛亮的發明,有別於傳統的烤魚,是因為做法融合了「烤」和「燉」兩種烹調方法的優點,先把鮮魚經過簡單腌製,略為烤過之後,再用多種有益滋補的藥材香料進行烹調,而這家菜館,以「江湖菜」的烹製方法作號召,再加自家秘制的湯料配方作賣點。簋街上大概有十家烤魚店,此店內沒有豪華裝修,也談不上窗明几淨,空調也很不足,卻經常座無虛席,自有它的原因。

所謂「江湖菜」,是指相對於正宗傳統菜式而言。江湖菜最初是指一般流行於民間、没有經過正規培訓的江湖厨師自創的鄉土菜式,以成都、重慶地區的最為有名。江湖厨師烹調不拘常法,不照菜譜做菜,最有代表性的菜式,應算是「水煮魚」,連湯帶魚一大盆,特點為「麻辣鮮香,活魚現點現殺」,很受勞動階層和司機們歡迎。記得我在雲南中甸旅行時,途中在奔子欄跟當地司機去吃飯,第一次吃到水煮魚,雖然為遷就我們口味而降低了麻辣程度,但鮮香不減,連不大吃辣的我,也覺得不錯。現時很多新派做法的川菜,也吸收了江湖菜的特色,自成一格。



朋友也很體貼,知道我不大吃辣,點了西紅柿(蕃茄)蛋花湯和椒絲皮蛋,主菜是豆豉味道的烤魚,配幾種不同的蔬菜和豆腐。 32元一斤的草魚(1),足有兩斤半重量,店員拿出來給我們「驗貨」時,仍是活跳跳的在網中掙扎著。從前在滇、蜀一帶旅行時所得的經驗,知道正宗的川菜,所謂不辣,其實也是頗辣的,但端上來的西紅柿蛋花湯,竟然是帶胡椒味的,就有點意外,不過辣的程度還可以接受,感覺上也很醒胃。主菜上枱時,架勢十足,長方形不鏽鋼大鐵盆,盛著醬汁和配料,放在載有燃燒得火紅的煤塊的爐架上,幾乎佔滿了整張餐桌,整條魚先經過火烤後,再墊在蔬菜和其他配料上燉,如此做法的烤魚,外焦裡嫩,味道是意想不到的鮮。香港人因為有近海的地利,可以經常吃到海鮮,嘴巴都被寵壞了,不喜歡吃略帶泥腥味的淡水魚,我可是完全想不到,淡水魚也可以做得如此好吃的。我一面抹著汗、一面落著鼻水,很快地便合力把一條兩斤半的烤魚清理掉了。不嗜辣如我,一向不太熱衷於麻辣口味為主的川菜,這次的蜀國烤魚,可算是自五年前在雲南奔子欄吃過的「水煮魚」以來,最滿意的川菜了。更意想不到的是,吃完了烤魚,出了一身汗之後,在長城辛勤、曝曬一天後疲勞、暑熱的感覺,竟然消失了。


難開北京那一天的上午,到了朝陽區酒仙橋的「七九八藝術區」參觀,中午飯就在附近解決。藝術區內的食店,大都是西餐館或咖啡店,而且價錢昂貴,我們還是選擇了到藝術區外找吃的。傑克帶領我們跨過大街,到了另一邊的住宅小區,拐了個彎,進了橫巷之中的一家菜館,我們的午飯,仍是川菜。藏在住宅小區橫巷中的菜館,遊客不會知道,七九八工廠變成藝術區之前,光顧的大概只有附近的居民和工人,藝術區剛成立時,光顧的也許還有藝術工作者。現在七九八成了旅遊熱點,遊客們亦只會往藝術區內的西餐館裡鑽,傑克知道這家菜館,是因為北京的朋友曾經帶他來過。因為已經過了午飯時間,店裡客人不多,我們點了木須肉、涼拌海蜇頭、涼拌菠菜、回鍋肉等最普通的川味菜式後,前一天吃過的蜀國烤魚依然很回味,於是又點了兩斤重的草魚,不過這次的做法,是「酸菜魚」。



在江湖菜的發源地重慶,「十大江湖菜」之中,除了火鍋外,酸菜湯魚要算是最早流行於世的江湖菜式,儘管重慶人喜麻辣,這道菜卻以酸為主味,算是重慶江湖菜的一個異數。酸菜魚的主要材料,當然是魚和酸菜,是否做得地道,就跟選用的酸菜有很大關係,最正宗的,是四川的泡青菜,一種類似芥菜、專門用來泡酸菜的青菜。魚一般用草魚或者黑魚,先去除魚骨,再切成半公分左右的厚度,簡單腌製後,放入炮製好的酸菜湯底中灼熟,菜式的特點為湯底乳白鮮甜,酸中帶辣,酸菜爽脆可口,加上魚肉嫩滑鮮美,方為上品。因為口味以酸為主,只有少許辣,十分醒胃,更為不嗜辣的南方人喜愛。


我們這一餐,點菜的份量,稍為多了,造成了一些浪費,不過一大鍋的「酸菜魚」,卻連湯底也喝得一滴不留,大家最享受的菜式,顯而易見。這一家館子,其他的菜式做的不算特別好,不過這一道酸菜魚,確實是做得不錯。可惜來去匆匆,只記得菜館的位置,卻連名字也忘記問了。

也許始終是個南方人,比起前一天吃過的烤魚,雖然也很美味,感覺上,酸菜魚又稍勝一籌了。

本身不大吃得辣,卻在大熱天時老遠的跑到北京來吃川菜;雖然京城號稱有餐館三萬餘家,專門做魚肴的卻很少,自己對淡水魚的興趣也不大,卻又一連兩餐的找上專門吃魚的館子,吃了兩餐的淡水魚。人生,從來就是如此的充滿意想不到。


----------------------------------------------------------
(1) 青魚:即南方人熟悉的鯇魚。鯇魚有青鯇和草鯇之分,均屬鯉科,肉細嫩潔白,是淡水魚類中的上品,《本草綱目》中提到鯇魚「暖胃和中」,有中醫藥用價值。青鯇慣常稱為青魚,草鯇則稱草魚,在北方的魚市中,常見的是草魚。一般人覺得鯇魚肉帶有泥腥味,價錢賣得不高。


<全篇完>

2009年8月4日星期二

京城岔路(六) - 七九八的岔路


對「七九八藝術區」的興趣,始於2002年,偶爾從一本小眾口味的藝術雜誌中看到有關藝術區的介紹,老工業區殘舊的建築空間,配上前衛的藝術創作,視覺上強烈的對比,的確甚為吸引。棄用的舊貸倉或廠房,被藝術家租用來作為工作室,在外國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如「七九八」般的規模,印象中好像不多。「七九八」的原址,當年由前東德援助建設而成, 2001年開始有藝術工作者和文化機構進駐,自發形成了一個藝術文化的聚集區,並不斷壯大。自己當時已經有一訪的打算,只是一拖下來,便等到「七九八」都成了街知巷聞的旅遊景點、甚至開始出現沒落的傳言時,才有機會一遊。

「七九八藝術區」位於朝陽區酒仙橋的大山子。1952年,前東德援助當時建國不久的中國,在北京建造「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也稱七一八聯合廠。負責建築設計和施工的,是德國德绍(Dessau)的一家建築機構,也就是當年德國著名建築大師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設立的「公立包浩斯學校(1)」(Bauhaus school) 的所在地,廠房的建築,不難見到包浩斯美學的影子,紅磚為主要建材的廠房,造型簡潔、並注重滿足實用性的要求。七一八聯合廠的建制,在1964年被撤銷,分拆成了七零六、七零六七... 七九七、七九八等單位。80到90年代,國營電子廠隨電子工業逐漸衰落,2000年底,各廠又整合重组成為「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並把閑置的廠房出租。低廉的租金、獨特的包浩斯建築風格,吸引了不少藝術機構及藝術工作者到來租用,進行改造,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空間。原七九八廠所在地,是藝術機構最早進駐的區域,因此這裡被命名為「北京七九八藝術區」。2003年,藝術區經過美國《時代周刊》和《新聞周刊》介紹之後,開始聲名大噪,到了2008年,更成為北京奥運六大遊覽景點之一。




雖然說是個文化藝術的聚集區,四百餘家的畫廊、藝術工作室、展示空間、創意機構、書店等等,分散在23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的廠區中,要一一遊遍,恐怕要花幾個星期的時間,而我只有一個上午的時間,所以必須要有所取捨。時尚店舖、餐廳酒吧,完全不用考慮便被剔除於探訪名單之外,就連平時喜愛逛的書店,也放棄了,只挑選了一些對外開放的畫廊、藝術工作室和展示空間。遊人集中的地區,盡量避之則吉,因為只想不受干擾、靜靜地感受展出的藝術品。

現時的七九八藝術區,已經是一個著名的旅遊點,也是一個消閑的公園,多於是一個藝術空間,雖然,三者之間並非水火不容,是完全可以融合並存的。陪伴著一件件巨型的戶外藝術品的,是無處不在、摩肩擦踵的遊客,也有推著嬰兒車、拖男帶女在嬉戲的本地市民,還有攀上了雕塑上玩耍的孩童。不過在進入室內展示空間後,總算是回到了藝術館中應有的寧靜。但是當我正在「Yan Club」的畫廊內細心欣賞其中一張畫作上的細緻部分時,卻發覺有位女士很不耐煩地在我身後走來走去,我沒有理會,這位士最後終於忍不住開口叫我讓一讓,原來是我妨礙了她拍照,雖然我只是站在一邊欣賞,但仍然會被攝入了鏡,令她拍不到全景。我有點愕然,參觀藝術館,一向都是觀眾各自各的欣賞,因為妨礙了別人拍照而被「請求」讓開,還是第一次,而且場館之中,已明顯地張貼著「請勿拍攝」的中英對照告示。不過我也隨即記起,這裡不是一般的藝術館,而是一個旅遊景點,接著下來的時間,我便很識趣了,一看到別人拿出相機,便立即「讓位」,免得犯眾憎。













幸好大部份的展館,都是不歡迎拍攝的,職員也嚴格「執法」。我留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進入了展館的參觀者,發覺場內是不准攝影之後,立即便掉頭退出來,也許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只是拍張些「到此一遊」的紀念照,而非展品的內容。在那些熱門的地段逗留了一會,我便開始找尋我的「岔路」,鑽入藝術區內一些遊人稀少的小街橫巷。這些橫巷中,其實也有不少規模較小的畫廊和藝術工作室,沒有擠擁的遊人,也能更專心地欣賞作品,碰巧創作者在場的話,也可以交談幾句,聽聽他們介紹創作的意念。可能創作者們大都仍然不是很有名,故也不介意參觀者拍攝他們的作品,不過我還是看的時間多,拍的時間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郝祥、劉軍、劉向華等的《元態》聯展,讓廚具、水管和浴室淋浴裝置,變化成明式傢俱和荷花盆景;還有「存在畫廊」李富軍的大理石雕塑,群馬和翅膀造型,極具古希臘風采。沿途的牆壁上,有不少不知名作者的塗鴉畫作。













半天的時間,當然非常的不足夠,大部分的時間,也花了在橫巷的小畫廊中,遊人集中的核心區,我只參觀了「紅三房畫廊」、「盛世喜神美術館」的北水個展、「林冠畫廊」Frandsen的《凝固空間》、「卓越藝術」王魯炎、朱金石、Judith Neilson等的《個體》聯展。流連得比較久的展館,是「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展館內參觀者出奇的少,讓我可以靜心細賞每一件作品:從戶外大型金屬雕塑的無頭領導人半身像,到只有半邊臉的自由神像,再到室內Arman、谷文達、高惠君、洪磊等《再造》聯展中的大小椅子雕塑,逐一細看。





由面積最大、空間高度最高的廠房改造成的「七九八時態空間」,是藝術區的核心主體建築,談及七九八的文章或網頁,總少不了它那牆上塗滿50年代和文革時期口號式標語的照片。時態空間和相鄰的紅磚廠房,是欣賞包浩斯建築風格的最佳地點,現場剛好沒有展覽,空空如也的廠房,只有幾張長板凳,和一些似是電源供應喉管出口的裝置,如一座座的現代雕塑。這使我想起後現代藝術之父杜尚的裝置藝術作品「噴水池(2)」(Fontaine),平凡的日用裝置,也可以是藝術品,不過也可能是建築師在設計廠房之時,已經決定了把裝置作為藝術品來設計,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正是包浩斯風格的核心。




過去幾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火速發展,帶契了「七九八藝術區」的迅速崛起。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一大堆問題,讓租客最感困擾的,要算是租金的上漲,而配套設備,卻沒有跟上。七九八的房租曾經很便宜,這也是藝術工作者樂於遷入的主要原因,但隨著進駐的藝術工作者和商業機構越來越多,七九八的名氣越來越響,租金、管理費也隨之水漲船高,很多画廊和藝術工作室,近來也逐漸遷出。另一方面,藝術工作者在這裡聚腳,也是為了這裡的環境和氣氛,有利於創作,但淪為了旅遊熱點之後的七九八,大量慕名而來、但又未必是真正為了欣賞藝術的遊客,也令潛心於創作中的藝術工作者們不勝其煩。來自美國的梅格•馬吉奧,是一位在中國生活了20年的藝術家,决定不在七九八藝術區開設美術畫廊,據說原因除了是租金已經變得太高之外,這裡也變味了,「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購物中心」。

藝術家也要吃飯,沒有政府或有心的機構的資助,藝術發展便要靠商業收益來支持,這是無可奈何的現實。「七九八藝術區」由藝術工作者自發形成的多元文化空間,步向商業化的「購物中心」,其實並不是岔路,而是被迫要走的「大路」。只是世事往往難盡如人意,金融海嘯的出現,讓火爆的七九八也面臨一片蕭條,據說很多畫廊自去年10月起,銷售一直是零,如果這個局勢繼續,也許就是七九八沒落的開始,實在讓人唏噓。



-------------------------------------------------------------
(1) 包浩斯:Bauhaus,原指德國著名建築大師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1919年於德國魏瑪(Weimer) 創建的設計學校Bauhaus School,因為政治原因,學校在1925年被當時的右翼圖林根政府關閉,被迫遷往德绍(Dessau),同年4月1日在德绍正式開學。由於包豪斯學校對現代建築學的深遠影響,今天的包浩斯,已不單是指一所學校,而是其倡導的現代主義建築流派或風格的統稱。包浩斯風格最突出的思想,就是「形式源於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建築物及各組成部份的設計,均以功能為原則,簡單地說,就是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事實上包浩斯的影響,遠不止於建築領域,也包括了工業設計、現代戲劇和現代美術的範疇。

(2)「噴水池」:1917年,後現代藝術之父杜尚 (Marcel Duchamp)在一個使用過的男廁尿兜上簽名後,放在美術館中展覽,並命名為「噴水池」(Fontaine),開啟了以現成器物作為藝術作品的先河,也顛覆了傳統的美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