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畫意贛東(十) – 茶鄉祿第


據說碧水環腰的下曉起,地形像一個聚寶盆,所以商賈雲集,是條「商村」;而青山擁抱的上曉起,東有象山,西有獅山,北靠後龍山,南向筆架峰,像艘揚帆出海的船,故村中除了出產茶葉,也官宦輩出,是條「官村」。

走進上曉起,小溪兩岸村舍并列,空間開闊,建築也多是久未修葺、頗為殘破的老宅,相比起上曉起,這裡有更濃厚古樸的鄉土氣息。村民世世代代靠種茶賣茶為生,時至今天,幾乎家家戶戶都仍擁有木架石盤的古老捻茶工具、仍掌握着全套手工製茶工藝,外來人大概想不到,這個務農為主的茶鄉山村,竟然有過盛產達官貴人的輝煌。氣勢不凡的明清官第,就像藏在禾稈之中的珍珠,散落在村中古樸的村舍之間。

上曉起的村民以江姓為主,居於溪的北岸,葉姓的村民,則居於南岸。官運亨通的,是江氏一族,因此村中官第,都在北岸,族人認為,江氏一族文風鼎盛,是因為背靠龍山而面向筆架的風水佈局,一門三大夫,祖孫兩代皆進士,足讓後人引以為傲。大家可能會發現,婺源古村的民居,都習慣在條桌上擺放自鳴鐘、花瓶和鏡,惟有上曉起江氏與別不同,條桌上供的是福祿壽,突顯族人對榮祿的追求和嚮往之情。



明未清初崛起的徽州商賈,財力雄厚,興建的宅第,華麗程度與氣勢,絲毫不比官家遜色,但要分辨官第和商宅,也不困難。從古宅大門門檻石階梯級數目,可以看出主人身份的顯赫程度,官家府第,會比一般民居高三級,以示官家威嚴。江氏一族中,官運以晚清的江人鏡一系最為顯赫,「一門三大夫,祖孫兩代皆進士」,指的就是官至花翎一品的江人鏡、其祖父江之紀,以及堂弟江人鐸,現在開放給遊人參觀的,就是三位的故第和祠堂。土地改革期間,代表「封建」的地主和富戶,成了主要的鬥爭對像,這些大官故第,被沒收歸公,再分配給村中貧農。古宅現時仍為民居,雖然會在指定時間開放,但遊客在屋內拍照,部份居民仍然比較抗拒。畢竟是私人居室,雜亂的院子內,甚至還晾曬著私人的貼身衣物,不願意被人拍攝,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也不強人所難,只集中拍攝室外精緻的磚雕和石雕。


進入村口,首先影入眼簾的,是溪畔三進二天井的「進士第」,這是江人鏡祖父江之紀的官宅,江之紀在清嘉興四年中舉人,其後官至江蘇直隸州知府,據說江之紀一生愛讀書,藏書達16萬卷。進士第大門門罩上有精美的磚雕,門柱底座,是麒麟圖案的石雕。



「進士第」的背後,是晚清一品官、兩淮鹽務使江人鏡自己的府第「榮祿第」,為官的江氏族人之中,以他品位最高,因此官邸亦最為宏大,除了被稱為「思訓堂」的大宅外,還有緊貼左鄰的別墅,可惜別墅經已完全倒塌,只剩下氣派的大門。「思訓堂」門匾的三個大字,已被鑿掉,估計是文革時期的破壞。磚雕的門罩之下,同樣是精緻的麒麟石雕門柱底座。江人鏡任兩淮鹽運使後,便在揚州定居,原本打算回曉起老家安享天年,可惜等不到那一天,便病逝揚州。

江人鏡的堂弟江人鐸,亦官至揚州巡檢,他的府第「大夫第」,就在「榮祿第」後面。「大夫第」大門的牆比較窄,門柱底座的石雕圖案,左為蜂巢和猴子,右為喜鵲和鹿,鵲、鹿、蜂、猴,取的是「爵祿」與「封侯」的好意頭,在其他徽派古宅中也很普遍。



村中三座大官故第,是徽派三雕的佳作示範,若要欣賞更多的徽派木雕,可到「江氏宗祠」。上曉起有多座江姓祠堂,江氏宗祠,指的是村西溪畔宏偉的「敦貴公祠」。敦貴公祠又稱「敦彝堂」,供奉的是江氏始祖鄭八及列祖列宗,外現三開間,西側有八字照壁,祠堂分兩進,中央巨匾是晚清名臣林則徐的題詞。祠堂現時用作展覽曉喜的歷史,不過參觀時大家都仰頭向上,目光停留在壯碩而華麗的樑架之上。徽派建築的梁架,喜用粗大木料,且注重裝飾。橫樑中部略微拱起,俗稱「冬瓜樑」,兩端雕刻上精美的圓形花紋,中段又有多種雕刻圖案,粗中帶細。樑架的雕飾,不限於屋內,門外挑簷下的部分,也一樣精彩,尤其是門楣上大小額枋和挑尖梁。月樑式的小額枋,形彎如弓,沒有過份華麗的透雕,但淺淺的線刻紋樣,同樣一絲不苟。樑托、瓜柱、叉手、雀替、斜撐等構件,亦雕刻了花紋或線腳。樑架雖然不施彩漆,只髹以桐油,但華美感覺絲毫不減,而且更添古樸典雅。









「江氏宗祠」的左側,還有另一座江氏祠堂「光祿公祠」,規模稍遜於宗祠,但額枋上的精雕細縷,更為華麗,全是古代人物的造型。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破舊立新」的時期,這些代表封建事物的木雕人物的面部,通通都被鑿掉了,無一倖免,是名副其實的「面目全非」。


「江氏宗祠」大門兩側各有一扇便門,左邊門楣上書「增慶」二字,右邊的便門已毀,但據說門楣上是「錦韜」二字。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聞,據說曾有風水先生向村中父老說過,觀上曉起的龍脈走勢,不單止官宦輩出,而且還會出個皇帝。不過中國最後一個滿清皇朝,百年前已經覆沒,如何再出皇帝?後來江澤民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和中央總書記,人們忽然想到,江主席不就是姓江嗎?說來巧合,江人鏡任兩淮鹽運使後,舉家遷往揚州定居,所以有說揚州江氏的故里,其實是婺源上曉起,而江澤民又在揚州江都出生,於是更有「江人鏡是江澤民曾祖父」之說。還有一些帶點神怪色彩的巧合,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是江西吉安人,而現任國家主席及總書記胡錦濤,是安徽績溪人,兩位在江澤民出任國家主席時,都位居中央要職,可以說是輔助他的人;吉安與績溪,地理位置上接近婺源,而且分立於一南一北;最巧合的,還是宗祠左「增慶」右「錦韜」的門匾題字,分別與兩位領導人的名字其中兩字諧音。於是「江澤民祖籍曉起」、「曉起出帝皇」、「增慶錦韜輔助治天下」的說法,便言之鑿鑿。

中國人向有攀龍附鳳的喜好,家族中出了個杰出人物,光宗耀祖,固然令族人無比自豪,但就算只有丁點可能的關連,也會千方百計發掘出更多的「關係」,不管是真是假,沾些光榮也好。其實在江澤民出任國家主席之後,民間就有了「江主席祖籍之爭」,揚州、曉起和江灣,是其中較有「勝算」的三處地方。江澤民出生揚州,因為屢經戰爭和動亂,族譜已毀,早已無法尋根問祖,他的養父江上青,祖籍婺源江灣,1911至1939年間亦曾住在曉起村。不過江上青只是養父,婺源江氏亦很多,也不一定是同宗,江灣的江氏,更是西漢宰相蕭何的後裔,先祖本非姓江。上曉起因為保存了較完整的江氏家譜,2001 年時江澤民又曾到訪,被渲染為「尋根問祖」之行,加上宗祠門匾的巧合,似乎最有「證據」。其實所有說法,只是推測,都沒有可靠依據,傳說亦不足為憑。名人的「祖籍之爭」,固然是虛榮的追求,對於正在大力發展旅遊的地區,最大的好處,卻明顯不過,起碼曉起和江灣,已因此名揚天下。

一個早已廢除封建帝制近百年的共和國,民眾對領導人仍有「皇帝」的觀念;在科學昌明的年代,祖籍被民間肆意穿鑿,還要用神怪傳說作憑據。江主席的感受,不知應該是喜還是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