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7日星期五

京城岔路(三) - 什剎海的午後與黃昏


記得中學時有一位從北京來的插班同學,因為想說好廣東話,很喜歡跟我們交談,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她對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描述。中學畢業後第一次到北京旅行,因為是隨團出遊,沒有機會離隊去看看北京的胡同。多年以後,第二次上京,同學口中所描述琉璃廠附近的那一片胡同窄巷,卻已經被拆得剩下一片敗瓦。為了城市建設和發展,京城內很多的古老胡老,被政府有計劃地逐一拆除,只保留了一些,作為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保存,也為了旅遊業的需要。

皇城以北的「什刹海」,是京城中重點保留下來的其中一處胡同集中區。北海公園後面,是一片狹長綿延的水域,沿岸鬱鬱蔥蔥的垂柳,曲折小路依偎著瀲灩的湖水,北京人稱之為「後海」。說是「海」,其實是巨大的人工湖,這裡的水域,一共有三片,除了面積最大的後海,還有前海和西海,通稱「什剎海」。什剎海在元代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水源充沛,水深面廣,連通著舊時皇家獨享的北海和中南海,據說這裡原有十座古刹,元朝建都北京(當時稱大都)後,蒙古人習慣稱湖泊為「海子」,所以這一帶便稱為「什刹海」。

後海湖畔,是昔日皇親國戚聚居的地方,什刹海一帶的胡同和民宅,分佈在雍容的王府深宅之間,散發著一種與一般囂鬧的胡同不一樣的氣質。後海被稱為「鬧市中的田園」,更是大都會中難得的安寧和閑適,每逢清晨和傍晚,前、後海的湖畔,就是附近居民休閑活動的場所。只是近年因為旅遊業的發展,這裡也變成了「後海酒吧街」,從荷花市場到銀錠橋,前海沿岸都是酒吧和餐廳,並一直伸展向後海,從黃昏開始,沿岸盡是燈紅酒綠的喧囂,滿街所見,全是遊客的天下,要體驗昔日難得的恬靜、那片仍屬於北京人自己的什刹海,恐怕要像我們一樣,避開酒吧的營業時段。


因為班機的嚴重延誤,原本一大清早到訪什刹海的計劃,要延遲至午後,到達什刹海旁的鐘樓時,已是下午一時多。地安門大街北端的鐘樓,與南面一百公尺處的鼓樓,是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報時中心。有異於一般鐘鼓樓東西對立的排列,京城的鐘鼓樓(1),是一前一後地座落在皇城的南北中軸線上。登上鐘樓城樓,是要憑欄俯瞰這一帶星羅棋佈的胡同和錯落有致的四合院,對比一些的舊照片,二十多年間,北京城的變化也實在太大了,遠處的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腳下老胡同區的面積,也已今非昔比。要眺望後海一帶,鼓樓的城樓是更佳的地方,可惜鼓樓正在關閉維修。也許不是旅遊的旺季,停泊旅遊巴士的停車場上空空如也,沿途碰見的遊客也不多,而且幾乎都是西方人。不時有三輪車伕上前推銷「三輪車胡同遊」,只是遇到我們這班喜歡用自己雙腳走路的「自遊人」,是浪費了他們的唇舌了。


在四通八達的胡同裡逛了一會,時間不早了,便回頭向今次的主要目的地、就在不遠處的後海湖畔進發了。鼓樓東側的鼓樓東大街,近年已成為北京年輕人聚集的潮流地帶,大街兩旁匯集了咖啡館、酒吧、本土原創服飾品牌、以至樂器、電玩的商店。這裡潮流玩具店供應的貨品,據說是北京最齊全的,近年「變形金剛」因電影上映而大熱,這裡也成了北京「金剛迷」的朝聖地。雖說是要感受當地人的生活,這次來北京,卻並非是為了潮流玩具,況且我比較喜歡「高達」呢,回到鼓樓前,便向南直往地安門外大街,然後鑽入了什剎海有名的老胡同 -「煙袋斜街」。


東南走向的煙袋斜街,全長約300公尺,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舊式胡同之一,東口通向地安門外大街,西口與小石碑胡同相交於分隔前、後海的銀錠橋頭。據明朝代《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胡同原名「打魚廳斜街」,清乾隆年間改為「鼓樓斜街」,清末時才改名煙袋斜街,當時胡同內開了很多煙袋商鋪,其中一家更在門前樹立一個五尺高的大煙袋以作招徠,這條以煙袋名揚京城的胡同,到光緒年間最為繁盛,「鼓樓斜街」的名稱,也是此時開始的。民國廢除帝制以後,北京城中旗人和太監的生活陷入困境,只得變賣家當渡日,不少古玩珍稀流入民間,煙袋斜街成了其中一個較大的古玩交易市場。



煙袋斜街的繁華,源於鼓樓西大街,六百多年來基本上保持著以前的格局和模樣。雖然不遠處的什剎海沿岸,近年已經變成喧鬧的酒吧街,煙袋斜街的住戶,仍然經營着他們的小鋪,直到兩年前,什剎海地區商業開發計劃的開展。為了滿足08年奧運期間湧至的各國遊客,北京在06年底開始著力打造十五個區域性特色商業街,其中也包括了煙袋斜街,什剎海的地區管理委員會,在07年對斜街進行了多次「形象工程改造」。老城區的確存在不少問題,但它們最需要的,是基本設施的改善,例如陳舊的供電和排污系統的重鋪。只要藏好架空的電纜、把失修的建築修葺好、再拆掉違章亂建的僭建物,基本上已可以讓古韻重現,沒有需要什麼形象的改造。只不過管理委員會的思維是,為了要吸引遊客,就必需要加入食店及出售旅遊紀念品的商店,把煙袋斜街變為一條旅遊街、一條「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商業步行街。於是,胡同裡陸續出現了很多以外國遊客為目標客戶的民族工藝品店,以及各式各類的酒吧;翻新後的店租飈升,也把不少小本經營的傳統小店趕出去了,煙袋斜街,也不再是從前的煙袋斜街。為了「重現」明清古韻,街中新建了許多不倫不類的仿古建築,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具文化氣息」的假古董裝飾,充斥着這條古老的胡同。煙袋斜街,其實已古貌不再,老街巷的古樸和滄桑,蕩然無架,只剩下如影城佈景般的外觀,按官方的說法,只是一個「集旅遊、餐飲、購物、休閒於一體的仿京味文化和商業特色街區」。

一窩蜂地興建酒吧街、購物街,管他是古刹之前,還是老城之中,以燈紅酒綠來吸引遊客,似乎已是內地「拯救」老區的不二法門,把自己的歷史文化資源待價而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以極速耗盡,幾乎是每個旅遊景區的必然下場。


站在胡同入口那塊簇新但毫無歷史感、更無歷史出處的牌坊下,看著眼前這條「改造完成」的商業步行街,不禁有點後悔,三年前上京時,未能抽空來一趟,到現在才試圖尋找那古老胡同的餘韻,已經是太遲了。不過既然來到了,唯有換上一個遊店逛街的心情,改造後的煙袋斜街,也是一條頗有趣的步行街,尤其是在中午遊客仍不多的時候。胡同内仍有一些出售煙斗、燈籠、風箏、茶具、古玩等傳統京味貨品的店舖,也有民族服飾店、民間工藝品和傳統裁缝店,只是店鋪不是貨品大同小異,就是營運風格過於明顯的遊客紀念品店模式,並非我那杯茶。一些售賣非傳統貨品、卻頗具特色的小店,反而更加吸引,經營自家設計創意T恤、環保紙品文具、藝術瓷磚的小店,是我們留連得比較久的地方。從街頭走到巷尾,都是看的多,唯一光顧的,是喝了兩瓶傳統陶瓶裝的酸乳酪,因為陶瓶易碎和運送不便,這種傳統包裝的美味食品,據說在市內已幾乎絕跡,只有在遊客區,仍能買得到。因旅遊發展之名,加速了一些古老傳統和文化的被摧毀,因旅遊發展之名,也讓一些瀕臨被淘汰的古老傳統和文化得以保存,最終的命運,取決於商業價值,也在於推行者的一念之差。






煙袋斜街的盡頭是銀錠橋,這座古老的石橋,是什刹前海與後海的分界。前海面積比較小,我們便先繞著前海走一圈。午後的湖畔,大部份的酒吧食肆仍未開始營業,遊客也不多,這裡仍是胡同居民的天下。走在岸邊的林蔭小路,可以看見老人家提著鳥籠,聚在樹下聊天下棋;撐著傘的垂釣者,扯著線的放風箏者,一靜一動,各自各的悠然自得。湖水看來不太乾淨的前海,原來也是胡同居民的公眾游泳池,雖然岸上有「不准游泳」的告示,湖內卻有不少暢泳中的居民,不過都是中年以上的男泳客,湖心的小島,是他們中途休息的浮台。從前的前海,也許水質清澈,如今湖畔的食肆商舖林立,湖水是否 適宜游泳,是個大疑問。跟很多急速發展中的城市一樣,北京的老城區不斷的在「淪陷」,居民們被迫放棄那自小熟悉的生活模式,泳客們所堅持的,其實是對以往生活的一種懷念,也是對現實的無聲抗議,就像我們香港那些仍然堅持暢泳於極度污染的維多利亞港的公公婆婆們。














酒吧街的店鋪,主要集中在前、後海交接的銀錠橋附近,面積較小的前海,沿岸都能看見那些櫛比鱗次的店鋪,視覺上始終難以真正逃離那商業化的喧鬧,能體驗真正的安寧和閑適,是面積較大而且形狀狹長的後海。從銀錠橋沿著後海湖岸西行,酒吧街的繁華,很快就消失在鬱鬱蔥蔥的垂柳之後,路旁隱於林蔭後的,只有昔日王府的高牆。翠湖畔,綠蔭下,年青的戀人們,把自行車停靠樹旁,擠在坐椅上卿卿我我,讓恬靜的後海,多了幾分旖旎。起初還奇怪為什麼這裡的年青人都不用上班,原來大都是在酒吧街工作的員工,趁著開工之前的片刻空檔,享受一下後海的悠閒寧靜。湖面上偶爾有搖曳而過的小艇,也有低飛掠過水面的水鳥,遠處忽然水花四濺,原來是暢泳中的泳客。狹長的後海,從西到東,足有1.5公里,湖中暢泳的,肯定是長途泳的高手。




西漸的太陽,在湖面泛起陣陣粼光,走到後海西面的盡頭時,天邊已是一片紅霞,遠處銀錠橋兩旁的酒吧食肆,紛紛亮起閃爍的燈火。後海西面也有一些酒吧和食店,卻沒有銀錠橋那邊的繁華和喧鬧,看見這裡有一間「九門小吃」的食店,便進去希望嚐一下地道的北京小吃,結果是大失所望。如果曾光顧過一些大百貨公司地庫的「美食廣場」,就會明白我們當時的感覺,食物有多地道,也許沒有資格判定,不過價錢就肯定絕不地道。





朋友傑克和家人吃完晚飯後,也到後海來會合我們。回到銀錠橋,兩旁燈紅酒綠的喧囂,對我們全無吸引力,只想找一個寧靜的地方坐下來歇一歇,最後想起煙袋斜街牌坊旁的小小咖啡店。晚上的煙袋斜街,多了遊人,但比起湖畔喧鬧的酒吧街,仍算清靜。咖啡店面積其實很細小,雖然只有我們這一檯客人,便已經霸佔了半間咖啡店。小店其實是咖啡愛好者的聚腳地,賣的是自家烘焙的咖啡,但主要售賣的,是各類咖啡豆和咖啡器皿。店長向我們介紹了雲南咖啡,雖然我們怎樣看也不似是對咖啡有認識的愛好者,她也詳細地講解了有關產地情況和咖啡的特性。咖啡沒有想像中的香濃,欣賞的,是店長的誠意。談天說地,坐到差不多小店打烊的時間,我們才離開,回傑克租住的公寓。




傑克的公寓,在朝陽區的十里堡,屬於比較新的住宅小區,公寓的附近,卻是這個社區的餐飲集中地,刀削麵、蘭州拉麵、川味水煮魚、烤肉串、京味老炸醬面、餃子、燻肉大餅、羊蝎子火鍋(2)...街坊式的經營、各地的地道風味,應有盡有。京城本來就是個四海雲集的地方,地道的北京美食,也不只限於傳統的京味,如果不執著於環境氣氛的話,這裡其實也是體驗老北京平民飲食文化的好去處。吃過慶豐的包子,手拿著在路邊小店買的烤羊肉串,對了!這才是我們要體驗的地道北京風味。


-------------------------------------------
(1) 北京城的鐘鼓樓,為元、明都市建設的重要體制之一,原為元代萬寧寺中心閣舊址。現時的鐘鼓樓,是明永樂年間和北京宮殿同時開始規劃建造的,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鐘樓築於高大的磚石城台之上,後毀於大火,清乾隆十年(1745 年)重建。

(2) 羊蝎子火鍋:用羊架子(脊樑骨)和多種中藥材熬湯的火鍋,以醇味濃厚而不膻為上品,是北方十分流行的冬日强身補品,有滋陰清熱、養肝益氣的功效,也稱「補鈣之王」。這種吃法據說是康熙年間的一位蒙古王爺的發明,所以要用内蒙草原羔羊的脊樑骨來炮製,才是正宗。熬湯的藥材中,並沒有蝎子,其實是削除羊肉後的羊骨架子,形狀很像一隻豎起尾巴的蝎子,因此稱為「羊蝎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