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6日星期五

畫意贛東(四) – 神女舞蛇


第一天在山上,行程比較緊密,在賓館安頓好、開始出發遊山時,已接近11時;到達「南清園」景區的最高點的「玉皇台」時,已接近下午一時,要到最有名的「巨蟒出山」和「司春女神」石景,還有一段路要走。而在黃昏之前,還要趕到「西海岸」景區看日落。

在到達「玉皇台」之前,登山步道一分為三,依路牌所示,分別通往「陽光海岸」、「巨蟒出山」及「玉皇台」。根據手中的導遊圖,「陽光海岸」是不存在的,從方位看,應該是通向北山的景區。南山的「南清園」,本來是沒有直通北山的路,要到北山的三清宮,得要回到日上山莊,再沿「沖宵谷」或「西海岸」的步道登山。幾年之間,導遊圖已經過時了,原來兩年前在申請列入世界遺產之時,山上已增闢了跨越懸崖深谷的「陽光海岸」棧道。棧道位於三清山三主峰的東面,因此也被稱為「東海岸」。我們沒有足夠時間,只能入探了一小段,便回頭重返三岔路口。

南清園步道的最高點是「玉皇頂」上的「玉皇台」,而三清山三大絕景之一的「巨蟒出山」,位於步道的途中,那為何會有兩條路,分別通往這兩個景點呢?相信很多人第一眼看見路牌時,都會有點迷惘。猜度不如行動,一於往前去看過究竟,沿著指向「巨蟒出山」的小路,沒入一狹窄石縫之中,離開燦爛的陽光,頓時感覺寒風刺骨,手腳冰冷。山上氣溫其實頗低,只是在陽光之下,並不感到太冷,石縫通往背陽的山陰,冷風穿縫而來,對比之下,陪感陰寒。有點像《桃花源記》中的情節,鑽出石縫,外面又是另一個世界,只是情況相反,我們是從溫暖光明之地,穿越到陰寒的深谷,谷中有擎天巨柱拔地而起,正是三大絕景之一的「巨蟒出山」。原來這是供抬山兜(兩人抬的滑杆)的轎夫通過的捷徑,鑽縫穿山,便可以避免登上陡峭的「玉皇頂」。我們沒有打算抄捷徑,於是退回三岔路口,在陽光與美景下享受帶來的午餐,然後再登「玉皇台」。


「玉皇頂」上的「玉皇台」,四面秀峰挺立,是另一個風景絕佳的天然觀景台。南面回望遠處南天門群峰,近處一峰獨秀,名字簡單直接,就叫「秀峰」,拍攝三清山的雲海和冬雪,很多都會以秀峰為前景。北面的「觀音賞曲」,如今近在咫尺,觀音大使那纖細的身影,已變成沖天的神龍,加上兩旁較為矮小的岩峰,成為了「三龍出海」。當然,這個景觀,只有在雲海蕩漾、三峰露頂之時,才會名副其實。往西仰望,是三清之一的玉華峰,直崖之上,棧道懸空掛壁,走在上面,未必感覺到其險峻,隔著深谷遠望,卻有點心寒。

越過「玉皇頂」後,山路開始急陡下降,我們是逆向行走,但可以想像得到,沿「正確方向」遊山的朋友,會是如何的費勁。轉入山陰,離開溫暖的陽光,氣溫即時下降,不時可以看到林中的殘雪,陡直的石階上,不少地方都結了冰,一不小心,後果便不堪設想。前面是名為「狐狸啃雞」的石景,有點牽強,反而回頭望山上的「神貓待鼠」,覺得維妙維肖,不過若稱作「群鼠戲貓」,會更貼切一點。



步道向下急降了一段,又再分岔,左邊的路繼續向谷底方向下降,通往新建成的「金沙索道」,我們右轉,往「巨蟒出山」那擎天石柱的方向進發。沿垂直節理進行的風化作用,把岩石從山體分割,成孤立的石柱,能屹立超過一萬萬年而不倒,確是自然奇觀。128公尺高的石柱,頂部稍大,如巨蛇之首,「巨蟒」之名,十分貼切。因為下降了一定高度,現在觀賞石柱,需要仰望,比起從玉皇頂上俯瞰,更加宏偉壯觀;柱壁反照午後陽光,色帶金黃,以藍天襯托,如金蛇起舞,形態更加突出。其實這裡因風化而成的岩柱,不只一座,只是「巨蟒」與這岩柱群分離較遠,因此格外突出,旁邊那同樣壯觀的岩柱群,被另命名為「萬芴朝天」。石景的命名,除了是觀賞的位置,亦是基於人們的想像力,不妨換個角度,把「巨蟒」想像成孔雀的頭,岩柱群是尾部的羽毛,喚作「孔雀開屏」,其實也不錯。擎天巨柱的背後,是「企鵝獻桃」,兩隻肥胖的「企鵝」,仰頭向天,十分可愛。古人不會知道企鵝這種動物,應該是近代人的傑作。


「巨蟒出山」東面不遠處是「女神峰」,因為位於景區東部,因此又稱「東方女神」。女神峰上的一座奇岩,是三清山上最具代表性的景觀,巨石如一挽髻的少女,盤膝而坐,正在低首沉思。環繞著女神峰的山谷,是一大片野生杜鵑林,春天時杜鵑盛放,女神峰前一片花海,沉思的少女,又似是在低頭細語,召喚眾花仙於漫山吐艷,因此名為「司春女神」,如遇雲霧蒸騰的日子,女神端坐雲海,更顯得神聖。有好事之徒借諧音稱女神峰為「思春女神/神女」,那動了凡心的女子,因羞澀而不敢抬頭視人。同一景物,聖潔莊嚴的東方女神,與動了凡心的懷春女子,各走極端,不得不佩服人類腦袋那天馬行空的創造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